新闻界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今天上午的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六安市统计局,对各位新闻界朋友长期以来,对六安统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下面,我就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六安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情况作简要通报和介绍。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老区人民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不断弘扬红色精神,团结拼搏,攻坚克难,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回顾70年,我市经济阔步前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伴随共和国70年光辉历程,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老区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统筹兼顾,坚持高质量发展,全市经济社会稳中向好的势头不断延伸,擘画了老区绿色振兴新蓝图。
一、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一)经济总量跨过千亿台阶,经济结构由“一三二”转为“三二一”。建国之初,我市百废待兴,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经过70年发展,我市经济总量快速壮大,连续迈过百亿、千亿台阶。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1288.1亿元,是1949年3.8亿元的339倍,是1978年的131.4倍。其中,经济总量从个位数到过百亿元用时45年,从百亿元到过千亿元用时20年。2018年,全市GDP较2017年的净增量(120亿元)超过1994年全年水平,接近1995年全年水平。建国之初,全市人均GDP仅127元,2018年,全市人均GDP达到26731元,是1949年的210倍;折合4040美元,人均GDP首次超4000美元。197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65.2:16.4:18.4,一产占绝对主导地位;201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15.3:40.6:44.1,一产比重较1978年降低49.9个百分点,二产、三产比重分别提高了24.2个、25.7个百分点,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三二一”。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快于全省0.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5:44.6:44.9。
(二)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活力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之初,公有制、集体制是我市经济主要构成。改革开放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大力促进了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由2005年的164.9亿元提高到2018年的819.6亿元,总量翻了2番多;占经济的比重由2005年的52.7%提高到2018年的63.6%,其中民营工业、民营建筑业、民营服务业占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的比重达到85.1%、98.4%、56.2%,分别较2005年提高了13.8个、18.1个、7.6个百分点。2018年,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6成,达到65.7%;民营企业实现出口额占全市出口额的79.1%,民营经济创造的税收占全市税收的84.1%。截至2018年底,我市每万人拥有私营企业数达130个,每万人拥有个体工商户数达408.6个。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登记市场主体2.3万户,增长24.8%,增幅居全省第4。
(三)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金融规模快速扩大。2018年,六安市财政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达到205.2亿元,是1949年704万元的2915倍。其中,从不足千万元到过亿元用时38年,从亿元到过百亿元用时23年,从百亿元到过200亿元用时6年。70年来,全市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由1.85%提高到15.93%,经济发展的质量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银行各项存款余额仅10万元,截至201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680.7亿元,是1949年的2.68万倍。存款余额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首次突破1亿元,用时26年;从亿元到百亿元用时24年;从百亿元到千亿元用时12年;从千亿元到首次突破2000亿元,用时5年。贷款余额从1949年的1万元到2018年的1846.9亿元,70年增长了18.5万倍。保险业务从无到有。1982年,全市仅有6家保险机构,当年业务收入91万元、支出6万元,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保险机构40家,当年保费收入82.3亿元、支出17.5亿元,分别是1982年的9043倍和29217倍。
(四)引进外资规模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我市利用外资工作始于改革开放后,1985年利用外资实现零的突破。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外商投资、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91户。2009年以来的近10年,全市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0.8亿美元,其中十九大以来的近两年达9.4亿美元。仅2018年,全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亿美元,是1995年的66.5倍。改革开放后,进出口渠道逐步走向畅通,我市产品对外出口逐步增加。产品涵盖农业、工业等多个行业,出口目的地覆盖亚洲、欧洲、北美等六大洲。2018年,全市外贸出口额7.2亿美元,是建市之初的10.6倍。其中,一般贸易出口7.0亿美元,是2000年的11.5倍。截至2018年底,全市有进出口实绩企业265户,其中当年规模超千万美元企业23户。
二、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一)农业从弱到强,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条件差,农产品主要“靠天收”。1949年,全市粮食总产不足76万吨,单产只有82.5公斤/亩。2018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347.8万吨,是1949年的4.6倍;单产达到380公斤/亩,是1949年的4.6倍。70年来,全市棉花产量由1825吨增加到8357吨,增长了3.6倍;油料产量由1.3万吨增加到11.8万吨,增长8.4倍;水果产量由0.16万吨增加到33.6万吨,增长203.5倍;茶叶产量由2352吨增加到25368吨,增长9.8倍;水产品产量由0.35万吨增加到22.3万吨,增长了63倍;猪牛羊肉产量由0.99万吨增加到26.1万吨,增长了25倍多。经过70年的发展,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抗灾害能力不断提高。2018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84.9万千瓦,是1978年的6.4倍;农用拖拉机17.4万台,是1957年的5.8万倍;联合收割机1.1万余台,是1978年近1.2万倍。2018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43.4万公顷,是1949年的3倍。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解放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为全市二产、三产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
(二)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迈向中高端。1949年,全市仅有简陋的小锅厂、小木厂及生产铁木竹等农具的手工业,工业总产值仅0.2亿元。到2018年,全市工业已形成覆盖采矿、冶金、纺织、装备、电力、电子、医药、建材、食品等10多个门类30多个行业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产品达90多种,工业发展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2018年末,全市工业企业达到9000多户,是1949年的1000余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30户,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35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的总产值是1949年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054倍。2018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424.4亿元,是1978年1.44亿元的295倍,翻了8番多;扣除价格因素,40年实际增长53.6倍,年均增长10.5%,占经济的比重由14.7%提高到32.9%。高质量发展步伐坚定。党的十九大以来的近两年,我市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8%,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8.0%,分别快于全省平均水平7.4个、10.0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中,与1978年相比,2018年全市发电量增长55倍,交流电动机增长87倍,钢材增长41倍,铁矿石、电冰箱、电子元件等大量工业产品从无到有,工业供给能力实现了大幅提高。
(三)服务业从单一到多元,市场走向活跃。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人民缺衣少粮,物质产品极度匮乏,消费品市场单一。194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0.6亿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发展多元化,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商贸流通走向活跃。198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9亿元;2005年,首次突破百亿元;2018年,达到668.5亿元,是1949年的1045倍,1978年的67.5倍。截至2018年底,全市销售额过千万的批发零售企业达到255户。农村电商快速兴起。至2018年底,全市共建成7个县(区)级公共服务中心、12个物流配送中心、近3000个乡村服务网点。撤地设市以来,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实际年均增长10.6%;服务业占经济的比重由35.1%提高到44.1%。金融、房地产、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商务和居民服务、公共服务等行业迅速崛起。2018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97.4亿元,是建市之初的40.6倍;房地产业增加值99.2亿元,是建市之初的10.8倍;其他服务业(包括营利性服务业和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208.9亿元,是建市之初的10.7倍。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一)交通条件极大改善。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市仅有234.5公里土质公路可以勉强通车,不通铁路。经过70年发展,我市已建成了公路、铁路、水路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312、206、105国道,沪陕、济广、六武、合阜高速公路,合九铁路、宁西铁路、合武铁路、六阜铁路穿境而过,极大丰富了运输、出行方式。截至目前,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0922公里,是1949年的89.2倍,全市公路密度达到135.4公里/百平方公里,铁路运营里程约340km(不计复线)。2018年,全市公路货运量23801万吨,是1949年的7934倍;公路货运周转量433亿吨公里,是1949年的29万倍;水路货运量8895万吨,是1949年的635倍;水路货运周转量556亿吨,是1949年的4261倍。2004年,铁路六安站正式投入运营,2018年,六安铁路客发458.2万人次、客到444.8万人次,分别较2006年增长了11倍、9.3倍。
(二)通信事业走向现代化。电话、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传统的书信通信方式被移动通信、互联网通信取代,通信方式更加便捷、效率更高。截至2018年末,全市拥有本地固定电话27万户,是1949年的8182倍、1978年的47倍;移动电话用户363万户,是撤地设市之初的44倍;互联网用户101.2万户,较2010年增加82.8万户。
(三)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新中国成立之初,六安城区面积不足9平方公里,基础条件薄弱。经过近70年发展,中心城区面貌焕然一新。截至2018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79平方公里,较撤地设市之初增加60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3335公顷,较2000年增加2571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42.43%,居全省第8;公园绿地面积908公顷,是2002年末的11倍多;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1608万平方米,居全省第8位;年末排水管道长度847公里,较2000年增加679公里;城市公交由改革开放之初的数十台增加到661台。宾馆、商场、超市、专业店、百货店等一应俱全,医院、广场、公园、路灯等便民利民的公共设施快速增加并完善,提升了城市品位。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2018年,全市城镇化率46.1%,较建市之初提高了27.6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达93.96%。
四、民生福祉不断改善
(一)居民收入实现跨越。伴随70年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2018年,全市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7499元,是1949年154元的503倍,是1978年538元的144倍。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首次突破万元,2014年首次突破2万元,2018年达到29070元,是建市之初的7.4倍,年均增长11.8%;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先后跨越百元、千元、万元关口,由1949年34元增加到2018年的11959元,增长了351倍,年均增长8.9%,其中改革开放后年均增长11.8%。今年上半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比全省高0.1个百分点,连续5个季度加快增长,居全省第7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9%,比全省高0.8个百分点,连续5个季度保持全省第1。
(二)增收途径不断拓宽。工资性收入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体。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超6成,占比达62.4%。改革开放前,农业生产性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1978年,农民工资性收入为“零”,到2018年,提高到3953元,占居民收入比重达到33.1%。财产性收入逐年上涨。建市之初,全市城镇人均居民财产性收入仅占75.9元,2018年达到2310元,增长了29.4倍;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1995年仅10.1元,2018年达到107元,增长了9.6倍。转移性收入成为居民增收的重要补充。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获得的转移性收入不断增加。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占收入比重27.1%,比1995年提高了22.1个百分点。
(三)幸福水平持续提高。“吃”、“穿”、“住”、“行”、“用”条件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更加美好。2018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建市之初的46.4%下降到33.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61.3%下降到34.7%。食品支出占支出比重降低,居住、医疗、通信、娱乐等支出占比的提高,反映了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2018年,全市城镇、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43平方米、44平方米,较撤地设市之初增加了26.2平方米、19.4平方米,居住条件实现质的飞跃。汽车、空调、计算机等高档消费品步入寻常百姓家。全市城镇、农村每百户家庭拥有的家用汽车、摩托车、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空调等耐用品均较建市之初实现大幅增加。
五、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一)文化体育事业蒸蒸日上。2018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40个,公共图书馆6个,年末馆藏书籍总藏量92.13万册(件)。文物保护管理机构7个,博物馆(纪念馆)11个(含民办2家),年末馆藏文物11007件。广播电视台6家,中波发射台1座,调频、电视转播发射台12座,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9.34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69%。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多次举办承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和全民健身活动。2018年,成功举办2018六安国际马拉松赛事,圆满承办安徽省第二届健身休闲大会,先后举办国际网球金安公开赛、大别山国际马拉松、第五届万佛湖国际库钓大奖赛、第五届全国登山大会(金寨站)等赛事活动。体育运动成绩突出。近5年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各类体育比赛金牌227枚。
(二)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教育体系日趋完善。1949年底全市共有中小学403所,教职员工2382人,在校学生4.02万人,到2018年末,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79.3万人。教育层次逐步提高,高等教育经历从无到有,民办教育规模从小到大,逐步形成了以公办教育为主体,多种办学体制共同发展的办学机制。教师队伍不断壮大。2018年底,全市共有教职工5.7万人,专任教师4.8万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我市通过实施校安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等一系列办学条件改善工程,不断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截至2018年底,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校舍建筑面积达到951.38万平方米,拥有计算机10.13万台、图书1688.35万册。全市中小学宽带接入率、校园网建有率均为100%、班级多媒体全覆盖率94.59%、教室网络接入率94.77%、多媒体使用率73.11%。教育质量显著提升。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53年的31%提高到1985年底的91.9%,2018年提高到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从1985年的59.2%提高到100%。截至2018年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3.9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9.59%;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19.5%。
(三)卫生健康事业突飞猛进。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市除了为数很少的私人诊所和中西医药铺外,没有一座像样的医院。经过70年的发展,到2018年底,我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321家,是1949年的387倍,居全省第2位;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20226张,是1949年的919倍,居全省第8位;卫生技术人员21039人,是1949年的近12倍,居全省第6位。乡村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截至2018年底,累计投入资金2.3亿元,完成1474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有力保障了乡村居民家门口就医需求。社会办医加快,全市已建成运营的社会办医疗机构335家,床位数3932张。随着卫生健康事业的快速发展,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5.22岁,较1990年增加6.35岁。其中,男性人口预期72.87岁,比1990年增加4岁;女性人口预期77.97岁,比1990年增加7.43岁。
(四)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医疗、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全面构建。截至2018年底,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45.81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319.17万人,全市失业保险参保19.74万人,工伤保险参保29.42万人。社会福利、救助、优抚等社会保障手段不断丰富。到2018年底,全市共有提供住宿的各类社会服务机构110个,其中养老服务机构99个;各类社会服务机构床位数达12693张,其中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11608张;不提供住宿的各类社会服务机构数196个,其中社区服务机构194个;全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全市贫困人口由2016年初的46.72万人降至2018年底的8.97万人,减幅达81%;贫困发生率由9.01%降至1.79%。
70年风雨兼程,70年硕果累累。实践经验表明,老区人民有砥砺奋进的信心、有团结拼搏的决心、有锲而不舍的恒心。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六安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老区人民将不断传承红色基因,继续发扬团结拼搏精神,抢抓机遇,释放优势,续写新时代六安绿色振兴壮丽篇章。
文章来源:http://www.luan.gov.cn/content/detail/5d7eef6a6eb33e283d000029.html